Woodstock烏茲塔克專區

Woodstock介紹

Woodstock是最常為人提起的音樂祭,首推已成歷史事件的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
這場音樂祭舉辦於1969年,連續三日,超過四十五萬名觀眾參與,
其強烈的光芒甚至掩蓋了早它兩年於加州舉辦的Monterey Pop Festival--史上第一場大型搖滾音樂祭。
雖然同樣喊著「愛與和平」的嬉皮口號,前者卻比後者更具神話性格,這主要是時代氣氛與主辦者的運氣所致。
於1967年之前,結合解放思潮、迷幻藥物與搖滾樂的嬉皮運動,
已逐漸於舊金山成形,音樂、舞蹈與吟詩的大小聚集隨時發生於舊金山各個角落,於1967年夏天達到高潮,
後來這段時間被人稱為「愛之夏」。
那麼,為什麼最後是由在紐約舉辦的Woodstock音樂祭佔據最崇高的歷史地位?

由於當時 Woodstock請來的工作人員太少,無法阻止大批未購票的樂迷湧入場內,人數與售出的門票不成正比,
四位主辦者(均不到二十七歲)大賠了一筆,
但他們卻靠著後來獲得金像獎的紀錄片《Woodstock》及數不清的現場錄音唱片名利雙收。
Woodstock帶給一整個世代的美好回憶促成了反文化運動的合法性,一場和平的革命逐於西方世界展開。

Woodstock音樂祭另兩個較少為人提起的成功原因,
是受邀演出者皆為名噪一時的搖滾團,和這場活動「真的很好玩」,
這是之前及其後(至少在九○年代前)的音樂祭難以超越的。
當我們強調音樂祭的反文化與另類特性時,也不能不注意,
此類型音樂祭難以擺脫的商業性格,
同時,它骨子裡就是一種以「好玩」、「狂歡」、「逃離現實」為出發點的娛樂活動,
這和流行音樂文化本身的特性是完全一樣的。Woodstock 後來於1994年及1999年重新舉辦,
但失去了時代的光環,屢屢被指責為「過於商業」。
批評者忘了1969年Woodstock的最早構想也是商業活動。

但是「商業」是否阻礙了音樂祭啟蒙青少年及散播反文化力量的能力?
就Woodstock音樂祭來看,或許我們應該這麼說:
商業機制多少削弱了反文化的殺傷力,但反文化仍可能藉著商業機制滲透進主流社會,擴大影響層面。

至少,鮮為人知的地下樂團或音樂類型可以藉著這個機會在龐大的樂迷群面前呈現自己。


Woodstock相關產品

   
   
   
   

Woodstock相關影片



Woodstock 1969 - Looking Back 40 Years Later




Video Essay:
40 Years of Woodstock Memories






Best Israeli Commercial





Woodstock 94 Commercial





Woodstock 94 Commercial



Pepsi Commercial Woodstock 94


廣告Ad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Adm廣告雜誌

焦點看板

News/傳播新訊

歡迎各界廣告交換/合作

聯絡信箱:vivian.hung@rock.com.tw

廣告王好友Link

Badge

Loading…

來訪足跡

Flag Counter
<2012/10/23啟動>

© 2024   Created by MyCFbook Admin.   Powered by

Badges  |  Report an Issue  |  Terms of Service